为深入调研陶瓷产业对地方发展的多维带动作用,7月4日,我跟随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富彩陶瓷有限公司和优尊陶瓷有限公司。本次实践聚焦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促进效应,通过打破学科边界的实地考察,切身感受陶瓷产业的发展脉动与时代价值。

当指尖滑过富彩展厅里那温润如玉的骨瓷杯壁,一股奇妙的暖流瞬间贯穿了我。这不仅是一件瓷器,更像一个无声的生态信使,向我传递着“循环”二字所蕴含的惊人温度。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那些流转于餐桌上的精美器皿,釉色下流淌的不仅是设计师笔下的花纹,更是一条由本地畜牧废弃物到优质骨粉、最终涅槃为艺术品的隐秘生态链条。这无声的循环,为传统产业注入了绿色的血脉,也悄然为我的专业认知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原来农业的延伸,可以在窑火中焕发新生。

走进优尊陶瓷的生产车间,机械的轰鸣如潮水般涌来,流水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载着陶坯奔赴各自的蜕变之旅。泥浆在模具中初具形态,机械臂施釉如行云流水,窑炉深处,1300℃的烈焰正无声淬炼着泥土的魂魄。我目睹了现代工业的精密节奏,更被车间深处人与机器的默契所打动:智能温控系统冷静地闪烁着数据,而老师傅布满釉痕的手,依然习惯性地贴近窑壁,用血肉感知着火的呼吸。这“观火辨温”的古老智慧与屏幕上的数据流奇妙共振——质检台上那道沉默的金属尺,丈量的不只是毫厘不差的精度,更是“机器理性”与“手工温度”在流水线上完成的完美接力。冰冷的机械臂与老师傅布满釉痕的手,共同守护着这份源自泥土的尊严,令每一件瓷器都成了科技与人文共酿的艺术结晶。

本次参观,让我对传统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曾经,我以为陶瓷制造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手艺,如今却发现,它早已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技与智慧。那位在窑火边坚守了半生的老师傅话语朴素却重逾千钧:“做陶瓷,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句话如窑炉深处的星火,落进我的心里。它映照的何止是陶瓷工匠的执着?在科研与求知的漫漫长路上,不也同样需要这份沉潜的匠心?唯有脚踏实地,于细微处不断研磨,方能在自己深耕的土地上有所建树。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增长了见识。它让我明白,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蕴藏在实践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农科生,我要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推动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