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应县望岩村。当实践队员叩开村支书贺楼后办公室的门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张被阳光和风霜雕刻过的笑脸,那笑容里盛满了泥土的温度与坚韧。
“咱们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就是要把振兴乡村这副担子挑起来,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贺楼后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他眼中,乡村振兴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神话,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同种子在黄土里无声的蓄力,最终破土撑起一片绿荫。“乡亲们眼前的日子,就是靠这股子稳劲儿一天天夯实的。”他望向年轻的学生们,目光殷切,“你们做事,也得有这份韧劲儿。”
贺楼后深知,土地再丰饶,缺了人才也难展生机。“高校藏着金种子啊!”他感慨道。农林院校学子所怀的专业之“技”与科技之“新”,正是乡土最渴求的养分。他期盼着更多青年才俊能俯身垄亩,让智慧在广阔的田野里生根发芽。

言语落地,贺支书亲自带着队员们走进了村里的“致富引擎”——现代化奶牛养殖场。从育肥舍里健硕的牛群,到高效运转的挤奶区;从科学配比的青储饲料塔,到环保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队员们踏出的每一步都踩在科技兴农的脉搏上。当亲眼见证一桶桶优质原奶装车运出,课本上的“动物科学”四个字第一次如此鲜活而有力——它不仅是知识,更是撬动一个村落繁荣的坚实杠杆

这次与泥土和初心的相遇,在年轻学子心中激起久久回响。一位队员在奶牛场栏边低语:“贺支书的脚印告诉我,振兴乡村,需要无数双脚去踩实一条路。”另一位队员凝视着远方青翠的田野,眼神坚定:“强农兴农不是口号,是像贺支书那样,把根扎进泥土里。”
通过对贺楼后书记的采访,实践队员纷纷表示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只有把青年力量注入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助推乡村振兴,才能实现乡村科学振兴目标,完成广大农民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努力成为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