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应县望岩村的苗木基地里,露珠还挂在青州芒果桃的新梢上,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15名队员已踩着田埂走进这片绿意。当天,他们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应县望岩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一场与果树栽培技术的“零距离对话”。

“这株瑞蟠101是去年从大连引进的,你们看它的分枝角度,必须控制在45度左右才能保证挂果均匀。”走在桃树林间,年满70却依然精神矍铄的合作社执行董事高嵩山向队员们演示枝条修剪的角度。2013年创办合作社时,村里人都觉得“老高疯了”——望岩村多山地,过去连玉米都长不好。
如今,这片曾经的荒坡已变成占地200亩的“果树博物馆”。高嵩山带领队员们穿过不同品种的果林:叶片油亮的贵州蜂糖李、枝条下垂的大连歇马杏、果皮泛红的法兰西西梅,还有他最得意的“明星品种”——高嵩山黄桃。“这黄桃是用本地山桃做砧木,嫁接南方黄桃改良的,耐寒又甜脆。”他蹲下身,拨开地表的秸秆覆盖物,露出土壤中的滴灌管线,“光靠经验不行,得让科技当‘新农具’。“

在苗木基地的实操区,队员们人手一把修枝剪,围在技术员身边学习“疏枝”技术。“剪口要平滑,留1厘米的桩,不然容易感染病菌。”来自动物科学专业的李想第一次尝试剪枝时,手起剪落却把花芽也剪掉了。技术员笑着接过剪刀:“你看这节间距离,短的是结果枝,长的是营养枝,得留结果枝。”
两个小时的修剪实操里,队员们逐渐掌握了“去弱留强”“疏密有度”的原则。实践队员们发现,基地里的果树行距统一为4米,株距2.5米,“比家里的果园规整多了”。高嵩山解释,这是按照“通风透光”的科学种植标准设计的,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你们学动物科学的,研究饲料配比讲究精准,种树也一样,每一根枝条都不能浪费。”
此次望岩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之行,不仅拓宽了实践队员的专业视野,将课堂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实践队员们在与土地、苗木的亲密接触中,厚植爱农情怀,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未来,动物科学学院将继续秉持服务“三农”理念,鼓励更多学子深入基层,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时代答卷,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