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阳光炽热,我跟随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踏上了朔州应县望岩村的土地。此行的目的很直接:参与乡貌调查,把双脚实实在在地踩进这片温热的乡土,去感受、去理解,而非仅仅远观。作为一个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这个宏大命题,于我而言,在出发前还带着点书本上的距离感。

抵达望岩村村委会,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朴实热情的笑脸。村支书和工作人员的介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我心中迅速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脚踏实地的乡村产业图景。最让我心头一动的,是那座由村支书带领建起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听着他如数家珍地讲述牛舍管理、饲料配比、鲜奶产量,那些原本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养殖场,它驱动的是整个村集体经济的车轮,是村民们增收的希望。更令人惊喜的是,退休干部高嵩山创办的花卉苗木合作社,又为这幅图景添上了清新亮丽的一笔。听着这些与我的专业血脉相连的产业,正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一个村庄的命运,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涌上心头。实践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它不只是让你“看见”,更是要“唤醒”你内心沉睡的认知,让你“立志”于脚下的土地。

带着这份触动,我走进了村民的家门。坐在农家小院里,面对面的交谈,远比任何报告都来得深刻。我留意到他们眼角眉梢舒展的纹路,那是生活逐渐宽裕带来的松弛;握过他们粗糙却异常有力的手掌,那是辛勤劳作的印记,也传递着一种坚韧的力量。一位大叔笑着说:“在奶牛场干活,工资稳当,不用再往外头跑了。”旁边的大婶补充道:“合作社年底有分红,家门口就能挣钱,娃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多了。”他们的话语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实实在在的“工资单”、“分红”、“家门口就业”、“路修好了”、“环境干净了”。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像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村民们脸上那份沉甸甸的踏实感与幸福感。
此次在应县望岩村的“三下乡”实践,是一堂引领我走向广袤基层的生动课程,让我深切体悟到乡土中国的发展脉动与民生关切。此行,我以一名动物科学学子的专业视角与青年热忱,真切触摸乡村发展的脉搏,感知其真实的温度。它引导我将目光投向沃野田畴,将心贴近农民兄弟,更坚定地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实力量。这份源自田野实践的力量,正是我们农科学子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它汇聚奔涌,必将成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石,亦是我们青春在乡村沃土上绽放的最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