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望岩村青年小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琛围绕“民主”主题的宣讲,为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理论课。这场交流旨在深化青年学子对民主理论的理解,探索其与乡村实践的融合路径,为青年认识国情、服务基层提供了鲜活的思考维度。作为实践队员之一,我深受触动。

赵琛老师开篇便把宏大的“民主”锚定在乡土之上:“民主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在村里每一次事务讨论、每一个发展决策里,是乡亲们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指南针’。”作为动物科学学院的学生,习惯于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操作的我,深受触动。赵老师的话点明:理论扎根需要“翻译器”,在乡村,民主的“翻译器”正是那些日常的讨论和决策。
宣讲摒弃空谈。赵琛以村庄的真实变迁为例:过去常因少数意见相左导致修路、发展产业陷入僵局。如今,村民议事会让修灌溉渠、搞文化活动都通过大家围坐商量来完成。不同声音在交流中碰撞,拓宽思路,形成的共识更易落地。这让我联想到专业实践——为不同牲畜精准定制饲料配方,需把握其各生长阶段的独特营养需求。乡村民主实践同理,它需要耐心倾听每位村民的想法与关切,让决策真正“适配”村庄的独特发展需求。民主在此,如同为动物定制营养方案,是一种精细的“适配”过程。

宣讲结束后,我与几位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在不一样咯,”一位大叔说到,“搞啥活动,大伙儿都乐意提意见、出点子。遇上事儿,不光是等着村干部拿主意,自己也愿意凑一块儿琢磨办法。” 这些朴实话语,让我真切“看见”理论的落地生根——它们化作田间地头乡亲们的积极参与,化作发展路上实实在在的群策群力。这感觉如此熟悉:正如养殖知识若不能转化为棚圈里的效益便失去力量,民主理论若不能融入乡村实践的土壤,又怎能真正赋能这片土地?
在望岩村的经历,使“民主”于我彻底褪去抽象外衣,显露出其扎根乡土的行动逻辑:它是议事会上踊跃的发言,是为修路、兴产业而携手同行的身影,是让每位村民在乡村舞台上找到位置、感受价值的温暖实践。
这份体悟深深触动了我。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未来道路必与乡村、养殖户紧密相连。我意识到,投身专业实践时,同样需要秉持“民主思维”。推广新技术或方案,不能仅是自上而下灌输。需如望岩村所学,俯身倾听养殖户的真实需求与顾虑,融入他们关于发展的讨论,将专业知识与当地条件、农户实情紧密结合。让科学养殖方案,成为经过充分交流、共同认可、协力推进的“集体选择”。唯此,专业知识方能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