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动物科学学院赴祁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祁县红海玻璃艺术园,探寻玻璃产业发展脉络。这里承载着祁县玻璃产业从1953年祁县玻璃合作社成立,到现代化产业的变迁记忆,实践队员们将以实践触摸历史,感知产业振兴力量。

抵达红海玻璃艺术园后,实践队员观摩了侯师傅等人的玻璃制品制作表演。炉火熊熊燃烧,师傅们手持吹管在窑炉间穿梭,经取液、塑形、吹气、打磨等几道工序,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在他手中逐渐成型。从童年玩具咯嘣嘣到实用器具红酒杯,师傅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玻璃工艺的精湛技艺,更让队员们看到了祁县玻璃产业从传统制造到创意设计的转型缩影。

表演后,队员与侯师傅进行了交流。谈及玻璃产业对祁县的贡献,侯师傅表示,从1953年的合作社,到现在的数十家玻璃园区,玻璃产业养活了数不清的祁县家庭。60年代建华玻璃厂搞生产,带动周边就业;后来产业升级,物流、包装跟着兴旺,镇上发展离不开这行积累。如今祁县玻璃远销海外,去年出口超3亿,早成经济名片!侯师傅的话语间,尽显产业跨越半世纪的经济价值。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产业兴则民生旺,这份源自乡土、造福乡梓的深厚积累,才是区域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聊到红海玻璃厂愿景,侯师傅表示祁县玻璃厂从手工生产到引进自动化,从单纯做产品到和高校搞设计,走的是祁县玻璃产业创新路,而现在想建玻璃艺术博物馆,让更多人懂祁县玻璃的故事,此外让老手艺在传承里创新,让祁县玻璃既守传统、又跟潮流。
此次专访,让队员们透过侯师傅,读懂祁县玻璃产业六十余载的传承与奋进。从合作社萌芽到现代产业支柱,玻璃产业的振兴,靠的是代代如侯师傅般的坚守,也离不开创新求变。这不仅为队员们理解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样本,更让动物科学学院的青年们思考如何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传统产业乃至更广阔的乡村注入新活力,助力包括传统产业升级在内的乡村振兴伟业,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