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我跟随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从应县八中八小八幼“红色教育”展览馆里那无声浸润的革命精神,到平型关战役茹越口守卫战纪念馆中硝烟虽散而英魂长存的震撼现场,每一次驻足、每一段讲述,都如晨钟暮鼓,敲击着我的心房。

当我置身于平型关战役茹越口守卫战纪念馆,那些斑驳的实物、泛黄的照片、复原的场景,无声诉说着梁鉴堂将军与两千余名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的壮烈。他们面对强敌的坚定无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甘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如一把重锤敲开了历史的门扉,让我触摸到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伟力。在应县八中八小八幼“红色教育”展览馆,革命精神的种子早已深植校园沃土,滋养着一代代应县学子。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深远意义——红色血脉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校准人生航向的灯塔与坐标。

历史的烽火虽已远去,但其中淬炼的信仰力量与担当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的不竭源泉。站在茹越口这片曾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我更加笃信:民族复兴的征途呼唤青年力量,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正是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农科学子,我不仅要在实验室里探索尖端科技,更须将“自找苦吃”作为青春底色,像革命先辈那样不畏艰难,扎根基层,把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堂行走在应县大地上的“思政课”,让我在革命精神与时代使命的交汇点上,完成了思想的淬炼与升华。我将铭记茹越口的烽火与应县校园里的传承,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殷殷期望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未来,我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让青春的鞋底沾满基层的泥土,让所学所长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光彩——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先辈热血,不负时代荣光,不负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