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我跟随动物科学学院赴祁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祁县茶文化体验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探寻非遗文化密码,于茶香氤氲间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祁县茶文化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了解到其制茶技艺、茶艺展示等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地域文明的记忆与智慧。在体验馆内,通过讲解员的细致介绍,我系统学习了祁县茶史的发展脉络:从古代作为药用的 “百草之选”,到唐代融入丝绸之路贸易的“东方名片”,再到明清时期通过万里茶道、茶马古道远销欧亚的 “商贸纽带”,每一段历程都彰显着非遗文化的生命力。特别是传统炒茶工艺中 “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 十大手法的展示,让我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湛与传承的艰辛,原来“非遗” 二字,写满了匠人的汗水与光阴的重量,传承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接力最令我为之触动的是科普视频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故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创新表达方式,让古老的茶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非遗文化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这彻底打破了我对非遗的刻板印象——它从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旧物,而是像茶树上的新芽,既要扎根土壤,又要向着阳光生长,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活态基因”。,而是用生命温度焐热技艺的过程。

此次祁县茶文化研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深切感悟到,茶文化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以茶文化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像一把钥匙,让我真正摸到了文化的脉搏,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自觉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努力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悟转化为守护文化瑰宝、讲好中国故事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