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动物科学学院赴太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清徐美术馆非遗综合传承中心,与馆长吴利凯进行了一场有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度交流。

引领队员们穿梭于精心布置的展区,吴利凯的讲解透着一种沉浸其中的热忱。“你看这漆器,”他指着灯光下流转的光泽,“反复髹涂,自然阴干,再经过匠人手掌经年累月的摩挲,才形成这种独特的温润。这不是橱窗里的标本,是我们清徐文化血脉依然在跳动的证明。” 在他的描述中,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日常坚守与生命延续。

回到座谈间,吴利凯的核心使命清晰呈现——将中心打造成守护清徐文化根脉的“非遗基因库”。他打开电脑,一个详实的非遗“数字档案”系统跃然屏上:历史脉络清晰梳理,核心技艺精确解析,传承谱系严谨记录,珍贵影像完整留存。“系统性保护、梳理与研究是关键,”他强调,“这些数字档案,就是对抗时间侵蚀的堤坝,是确保文脉不断绝的生命密码。” 在他眼中,现代科技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最有力的守护盟友,将无形的技艺、口传心授的智慧,以数字化的方式完整“封存”。
访谈中,“热爱”与“责任”是吴利凯口中反复提及的朴素字眼,却重若千钧。“没有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支撑日复一日的守护;没有对文化根脉的深切责任感,这些瑰宝可能就在无声无息中消逝了。” 他坦言,支撑他走下去的,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基层守护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担当。正是这份源于民间的执着,让清徐的非遗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不仅没有黯淡,反而焕发出愈加夺目的光彩。这份力量,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年轻学子。
谈及非遗的未来,吴利凯的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他深知,传统技艺生生不息的核心,不仅在于匠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对源流的敬畏,更在于“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创新能力”。“活态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放进博物馆,”他解释道,“而是在深刻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它在今天的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找到与现代人对话的方式。”

此次深入清徐非遗传承中心的学习之旅,对实践队员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行动的启迪。 亲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聆听吴馆长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深刻见解,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到: 传统技艺的生生不息,根植于匠人日复一日地坚守与对文化根脉的敬畏,更在于其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创新能力。未来,实践队员们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认同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勇担创新转化使命,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春力量,守护好民族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