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号召,6月29日,动物科学学院赴太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清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旨在探寻砖雕等非遗魅力,提升文化认知,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推开清徐县非遗传习中心大门,以葡萄枝蔓编织的柏叶门楼,不仅是视觉上的艺术品,更是清徐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活态延续。匠人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融入每一个编织细节。
转过回廊,清徐砖雕展区的深灰墙面宛如天然画框。浮雕祥云以深浅刀痕勾勒出翻涌动态,队员们轻抚砖面,指尖触碰到砖面时细微的起伏,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每一道刻痕都是时光沉淀的印记。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清徐砖雕不仅是装饰艺术,更是晋地文化的立体史书。在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些非遗匠人仍以双手对抗流水线的冰冷,用原始的刻刀雕琢出有温度的艺术。这让队员们内心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非遗传承不应止步于惊叹与赞美,更需要青年一代以创新思维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将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融入当代生活,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皮影展柜前,驴皮雕刻的影人眉眼如刀,铠甲鳞片泛着冷光,关节处米粒大小的镂空雕花,刀工利落如冰面。队员们深刻体悟到,这些皮影的每一处毫厘,都是匠人技艺的极致绽放。那薄如蝉翼的驴皮上,不仅雕刻着细腻入微的纹路,更镌刻着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执着。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发现每门技艺都藏着生活智慧:柏叶门楼用自然材料编织希望,砖雕在方寸间演绎天地,皮影让平面化作鲜活故事。这些非遗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清徐人镌刻在时光里的生活美学与精神图腾,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匠心。
通过近距离接触作品纹理、系统收集影像及图文素材,实践队员们对清徐非遗的技艺特点和表现形式建立了直观认识。这次深入传习中心的实践经历,为动物科学学院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将专业视野融入文化传承实践的独特窗口。它不仅增进了青年一代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更启发着动科学子在未来的学习与探索中,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为传承文化根脉、服务乡村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将学识书写在田野乡间的青春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