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6月29日,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我跟随动物科学学院赴太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了清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这并非一次计划中的宏大追寻,更像是一次偶然的驻足,却意外地让我在那些古老的技艺里,触摸到了文化传承跳动的脉搏,也照见了自己作为动科学子的一份责任。

刚踏入传习中心,目光便被一片热烈的红吸引——那是清徐剪纸的展区。纸屑飘落间,花鸟鱼虫仿佛有了生命,人物故事瞬间鲜活。最让我屏息的,不是那繁复精细的图案,而是传承人阿姨手中那把普通剪刀划出的轨迹。一刀一剪,没有丝毫犹豫,线条流畅得惊人。她告诉我,剪纸“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幅都是生活的影子。指尖轻轻抚过那些镂空的纹路,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冰冷的剪刀与柔软的红纸之间,流淌的竟是清徐人滚烫的生活热忱和对祖辈规矩的敬畏。那一刻我明白了,非遗传承的根基,从来不是技艺本身,而是这份融入日常、代代相传的生活态度与智慧。

移步砖雕展区,眼前的景象让我恍惚。亭台楼阁的飞檐灵动得似乎要随风而起,砖面上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几乎能感受到它的呼吸。讲解员的声音传来:“这一道刻痕,要反复打磨数十次。” 我忍不住伸手,指尖触碰到砖面深浅不一的凹槽,冰冷坚硬。但就在这粗粝的触感中,我仿佛摸到了时间的流动。那些花鸟瑞兽、历史典故,不是简单的装饰,是清徐人用砖石刻写的“立体史书”。每一处凹凸,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建筑技艺的演变,隐喻着古人对天地、对人生的理解。砖雕不会言语,却在沉默中教会了我“传承”二字的重量——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匠心的雕琢,需要无数双手的接力传递。
展厅角落,一排色彩鲜艳、憨态可掬的“泥塑不倒翁”吸引了我。讲解员介绍,这源自宋代的手艺,需经和泥、制浆、脱坯、上色等六道繁复工序,形象多是福、禄、寿或吉祥物,寓意“大度容人,永远不倒”。我好奇地伸出手指,轻轻推了一下其中一个小不倒翁。它摇晃起来,左右摇摆的幅度很大,我的心也跟着悬起,但它最终稳稳地站定了。就在这摇摆与定格的瞬间,一个念头击中了我:非遗的传承,不正像这“不倒翁”吗?它需要根基——那些代代相传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如同泥塑坚固的底座。但它也需要“摇摆”——不是守旧僵化,而是拥抱时代的变化,与现代审美、新的生活需求对话。唯有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真正“立”住,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走出传习中心,夕阳的余晖温暖。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剪纸红纸的触感、砖雕刻痕的粗粝、泥塑摇晃的微动。这场看似与我的动物科学专业关联不大的探访,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回响。非遗不是躺在玻璃罩里的标本,它是流动的血脉,是活着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动科学子,我深知,守护和传承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我们同样肩负着“接棒”的使命——或许是在未来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记录和保存濒危技艺,或许是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畜牧业文化的结合点,更重要的,是将这份在清徐感受到的对技艺的专注、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包容,融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实践中。让这份源自指尖的温度,不仅温暖记忆,更能照亮前行的路,成为我们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另一种精神滋养。